学部要闻

学部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要闻 -> 正文

生医榜样|李乐:医工交叉探新路 科研育人谱新篇

日期:2024-09-09来源:

仁心仁术,以人为本。在李乐看来,医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具有服务民生的使命。工科出身的他选择走向医工交叉领域,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重建机制与康复技术的探索中细心积累体会和实践,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应用,不断将研究的根茎深入到社会需求一线。其选择特色就是将电阻抗、生物医学康复工程等技术进行医工结合,并进行相应的临床转化。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助力患者临床康复

据介绍,我国成年人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且致残率高,大部分伴有运动为主的功能障碍,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现状,目前仍缺乏定量化评估,并且康复机制不明确、训练技术也有限。因此,相关领域还有着极大的探索空间。通过多年来的临床调研,李乐和他的团队观察到: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侧常出现肌肉萎缩、屈曲痉挛和关节挛缩现象,导致肌肉发力异常和功能障碍。但是现如今,肌张力异常的产生及影响肌肉功能和关节活动的机制仍未明确。而如何科学定量化评估痉挛关键因素将影响康复方案的制订及治疗效果。因此,这一方向一直是李乐及其科研团队奋斗的目标。

二十多年来,李乐主持了十多项国家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在研究领域中层层递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肌肉形态参数和电阻抗生理参数模型研究脑卒中后肌力变化的机制”的支下,李乐和团队将肌肉电生理参数结合超声测量的肌肉形态进行模型化分析,明确卒中健侧、患及正常对照组在肌肉放松和不同发力强度下的参数变化,揭示肌肉特性改变对发力的影响机制,为卒中后运动康复治疗和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在此之后,李乐和团队又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神经肌肉兴奋变化结合肌肉生物力学参数模型研究脑卒中痉挛肌张力异常的机制”。在这一研究中,他们从卒中踝关节入手,将在体测量和生物力学手段结合,探讨肌张力状态对肌肉发力和关节运动的影响,为科学定量评估痉挛和开展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理论是基础,但研究必须走向落地。李乐深知:脑卒中的治疗是一条完备的治疗体系,需要更多科学化的手段对患者进行科学评估和康复治疗。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脑卒中患者在手术后,都忽略了早期康复、主动康复的重要性。“如果患者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期,很可能进入平台期,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一基础上,李乐通过探索基于多感觉交互的主动康复训练方案,并通过影像学方法提供大脑神经可塑性的依据。通过这种方式,李乐为患者提供了科学的康复训练指导和评估,经过临床试验,患者的预后十分良好。

谋于创新开拓   聚力“医工交叉”

根据“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实施医工交叉是我国医疗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传统工科焕发新活力的重要途径。多年在康复医学领域摸爬滚打,李乐洞察到“医工交叉”研究,在未来发展潜能巨大。

李乐曾经与广州市弥德科技有限公司展开产学研合作,将裸眼3D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康复,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裸眼3D系统已经小规模应用于医院康复科,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效果。基于学校的平台优势,李乐扎根于脑卒中的运动康复,在神经可塑性机理的问题继续开展研究。

每个人的科研之路都不是一路坦途。在李乐看来,兴趣是自己坚持的最大的动力。多年来步履不停,永远保持孜孜不倦的状态,这是李乐身上最打动人的地方。他所贡献的,不只是一份份研究报告和临床成果,更有那份热爱和坚持。

勇拓渠道、力促交流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导学精严相济,师教终身受益。目前,李乐担任着医学研究院“康复工程概论”“超声医学成像进展与实践”这两门课程的负责人。多年来,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已毕业十多位研究生与博士生,为祖国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科研力量。团队导师们主动关心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科研、生活情况,重视身心健康发展,主动帮助和支持在学业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着力建立团队师生之间、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

李乐教授带领的康复医学与工程交叉团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团队在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融洽的合作关系下,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20238月,团队博士研究生巩泽在日本参与了国际生物力学会议,并荣获国际生物力学会议旅行奖学金。团队硕士研究生王潇涵等人参加了2023年“智能康复与人机工程”学术会议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20247月,团队硕士研究生张明霞、霍云霞在李乐教授的指导下,荣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20248月,李乐教授带领3名博士研究生前往香港理工大学参加世界华人生物医学工程师协会举办第11WACBE世界生物工程大会,团队博士研究生王翔荣获“Best Presentation Award of Young Investigator”。同时,团队成员也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力学大会。此外,在李乐教授的指导下,团队连续两年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的银奖和铜奖。自20213以来,在李乐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学生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李乐,博士,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教授。1996-2003在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完成本科与硕士阶段学习,2007年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毕业。20108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建立生物力学和康复工程实验室并任PI2014920169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201812月在中山大学晋升研究员(正高),博导。20213月入职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任康复医学与工程交叉团队负责人

近年来从事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工作,重点研究生物力学与医学超声图像建模技术、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康复评估、肌肉电阻抗、运动分析和表面肌电等。主要学术任职包括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202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康复工程分会委员(2023-),中国辅助器具协会康复工程专委会委员(2023-),广东省康复医学与临床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19-),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in Neural System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等。


文图:李乐  审核:于兆良